总的来看,秦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处于多元化的状态,而齐文化这一优秀地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元。秦汉以降,随着国家的统一,“儒学”被定为一尊,中国传统文化向一体化方向的发展,并最终成为诸多文化的多元复合体,这时,齐文化作为显文化的光彩虽逐渐暗淡,但却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深深地介入并影响了“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稷下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齐国为四方云集齐地的专家、学者传道授业、著书论辩而创建的“稷下学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由多元化向一体化的发展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战国时代,稷下学宫的创立为百家的争鸣、融合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文献记载看,举凡当时的重要学术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农家、名家、兵家等,都在稷下存在过。各种学说在学宫中争鸣、辩难,大大促进了各种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使“集大成”式的思想家大量涌现。这一方面,邹衍和荀子是其典型代表,邹衍在总结、融合稷下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又加上齐学道家、儒家以及上古天文学说等,将阴阳、五行、精气说熔为一炉,从而集阴阳五行说之大成;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中之为“祭酒”,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稷下的“百家之学”进行全面的批判、吸收和改造,创立了新的思想体系。集大成思想家的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化进程。
稷下学宫以其规模大、历时久、人数多、水平高、影响深远而闻名于世,它不仅在当时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的发源地,从而也使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时代。
其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兵家,是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核心。齐国具有悠久的兵学传统,可谓兵家辈出,如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齐兵学著作也以数量多、水平高、影响大而闻名于世,如《六韬》、《司马穰苴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都是传世的兵书。在宋朝时,从我国浩繁的兵书中选出颁行于武学必读的兵书中,齐兵书《孙子兵法》、《六韬》、《司马穰苴兵法》被选入,占了“武经七书”中的三部,足见齐兵学在中国传统兵学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齐兵学突出代表的《孙子兵法》,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如西汉时代的张良、韩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曹操,唐代的李世民、李靖,宋朝的岳飞、李刚,元代的耶律楚材,明朝的刘伯温,清代的曾国藩等,都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他们中有的对《孙子兵法》进行注释,有的则根据《孙子兵法》的理论而有独特的创见。《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家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三、阴阳五行学说乃“中国人的思想律”。由齐人邹衍集大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其思想体系表现出注重整体和变化的思维特征。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综合了先秦时期思维方式的多种成果,把原初的整体思维,通过符号化、程式化的形式外化出来,成为整体思维的形式化的运演工具。不仅如此,它还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等形式,来反映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含有辩证思维的某些特征。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有,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自身,都被打上了阴阳五行的印迹。如自然界中的天、地等万物的变化,四时的更替,都是阴阳、五行在起作用;在社会中,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发展也是由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所决定的;对于人自身,也被认为是禀受阴阳、五行之气而成的。所以,顾颉刚先生称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国人的思想律”。
阴阳五行学说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学中的宇宙生成和演化理论、星象理论、元气理论,化学中的炼丹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传统的数学、物理学、工艺学、农学等等,无不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其四、方仙道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以东海仙境为主要信仰的方仙道,是齐文化的独特产物。这一影响甚大的齐地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走了两条路:一条是进入宫廷,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政治,使世俗的政治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方士们以长生、却老、谶言、封禅等不同的方术,干世主,取禄位,盛极一时;这些奇幻的方术,对君主们追求长生仙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由于方士的蛊惑,使中国传统政治中出现了政治权力宗教化、世俗君主方士化和君主行为巫术化的倾向。另一条路是深入民间,逐渐演化为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方仙道开放系统的特点和兼容并包的特质被道教所吸收,从而形成了天神、地仙、人杰、物灵的信仰,使道教较之于其他宗教,其信仰呈现出广泛而驳杂的特点。
方仙道中的东海仙境信仰,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另外,齐文化的务实、开放、尚变、兼容的文化特质,对于中华民族的经世致用、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博大宽宏的仁爱精神等的形成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